文 | 耳朵

前几日,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邀请928名新成员成为奥斯卡评委。这批受邀的新成员,来自59个不同的国家,其中有不少大家熟悉的东方面孔。

在新受邀的华语电影人中,演员包括刘德华、金城武、张艾嘉;导演包括娄烨、赵婷、范俭、王男栿;编剧有严歌苓、王惠玲;电影公司管理者有王中军、王中磊、于冬;还有王家卫的制片人彭绮华、侯孝贤御用配乐师林强、剪辑师张嘉辉,以及美术、服装、化妆领域的王阔、利碧君、仇小梅和关莉娜。

而在亚洲方面,同样也有李沧东、裴斗娜、河正宇、金敏喜等等近年来我们都很熟悉的电影人。

这些新入选的电影人,年龄层次从14岁到86岁,其中17人获得过奥斯卡,92个人获得过提名。其中49%是女性,38%是有色人种。

如果全部928人都接受了邀请,奥斯卡评委人数将达到9226名,女性整体比例为31%,有色人种整体比例为16%。

金敏喜因获得柏林影后,挺进奥斯卡评委

奥斯卡的变与不变

光看国籍和性别,大家也看出了端倪,奥斯卡在玩什么把戏。如果奥斯卡是一部电影,它正在用相当拙劣、低级的符号形式,组合出一个虚假的世界性主题。增加女性、国籍和肤色,并不代表它的本质就会有所改变。

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决定一个奖项的评奖风格,主要分为两个维度,一个是时空,也就是它所处地带的文化、电影史背景;另一个则是社会功能,这个电影节奖项背后的意识形态。

从第一个维度来看,奥斯卡是一个美国本土的、历史悠久的电影奖项,它所考虑的评奖电影:第一是好莱坞电影,即美国本土电影;第二是英语国家电影;第三是西方世界电影;第四才是世界性的电影。到了第二个维度,《水形物语》、《月光男孩》的获奖难道还不能说明奥斯卡的社会功能所在吗?

《一代宗师》曾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、服装设计

近年来奥斯卡的规则进行了很多改变,也是希望在已有的底线上,给奥斯卡创造出最大的包容度。所以近年来就算没有片子杀出重围提名最佳外语片,也有一些华语电影提名进了其他奖项,像是《一代宗师》的最佳摄影、最佳服装设计提名,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的最佳服装设计。

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(2006)

我们在调试自己的电影,去融入这个逻辑之中。所以有了《金陵十三钗》、《1942》,乃至《长城》这样的作品。奥斯卡也在调整自己的游戏规则,但终归是它的游戏规则。

追溯到奥斯卡创建之初,它出现在一战后,欧洲电影业的低谷,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开端。首先是有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,它是由米高梅的掌门人梅耶提出成立,梅耶可以说是当时的韦恩斯坦,甚至权力更大。第一届学院主席是道格拉斯·范朋克,也是那个时期的第一流量小生。

早期好莱坞一哥道格拉斯·范朋克

奥斯卡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,本身就带着一种商人们试图用奖项洗白自己是艺术的意图。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发达,也让奥斯卡从一个简单的内部聚会,演变成了今天的全球盛会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流行性和娱乐性也是它的一个重点。众望所归和黑幕爆冷,都是制造舆论的好帮手。

增加更多不同面貌的评委,并不会真的让奥斯卡这艘大船发生偏航。它的第一选择,仍然是好莱坞本土诞生,代表好莱坞电影工业力量,且符合当下美国议题的电影。

华人评委能带来什么?

奥斯卡的评委制度和三大电影节这些国际电影节不同,它更像是一个普选的过程,而国际电影节是十来个人组成的评委团投票决定。赛制的区别,也就导致了两类奖项对于评委的选择差异。

所以当范冰冰、赵薇成为戛纳、威尼斯评委,大家会有一点哗然,但如果是奥斯卡,就不会觉得那么奇怪了。

范冰冰唯一一次靠入围作品《日照重庆》去戛纳

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她们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力量。如果我们今天对于电影的国际影响力,仅用艺术这样一个标准去评判,实在太过老土。并不是只有艺术可以冲出国门的,全世界都在上映好莱坞商业电影,漫威宇宙改变了几代观众对于商业片的接收模式,每有新作,几乎全民趋之若鹜。

那么国际电影节,甚至是奥斯卡得奖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率呢?大家更多的是在影展和下载看到这些电影,就算有厂商敢冒险做国际发行,也是计算精准的投放。

虽然融入这些新面孔,并无法真正左右奥斯卡的品味,但是单看其中一些成员,在他们担当奖项评委的时候,做出的选择也是很有趣。

刘德华当第49届金马奖主席的时候,把最佳影片给了《神探亨特张》。当年一同竞逐最佳影片的电影,有杜琪峰的《夺命金》,杨雅喆的《女朋友·男朋友》,罗志良的《消失的子弹》,以及娄烨导演的《浮城谜事》。

《神探亨特张》(2012)

虽然也有杜琪峰、娄烨这样的名导,但这年的片子都不算他们履历里的佳作。杨雅喆和罗志良可以代表台湾和香港电影的新势力,不过还没有成大器。

单拿豆瓣评分来看,《女朋友·男朋友》大于《浮城谜事》大于《夺命金》大于《神探亨特张》大于《消失的子弹》。那为什么倒数第二的《神探亨特张》最后拿奖了?

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,找了一些当代媒体上的知识分子人物,演一些最底层的小人物,讲了一个鸡零狗碎的片警儿故事。刘德华本身也是站在华语电影商业体制内很高的人,他从上来看这样的电影,自然会觉得很有趣。

《神探亨特张》(2012)

张艾嘉去年金马奖后卸任了金马奖主席的职务,在她担任这个职务期间,金马奖最佳影片分别颁给了《聂隐娘》《八月》《血观音》,她自己执导的《念念》和《相爱相亲》都是颗粒无收。

张艾嘉是金马奖两届影后、一届最佳女配角得主

虽然金马奖主席这个职务和评奖没有直接的关系,在某种程度上,像是给整个奖的所属定了一个基调。

《聂隐娘》的获奖,在当年来说是众望所归,毕竟是难得一见的华语电影艺术片大作。《八月》颇有爆冷的意思,但也是代表金马奖作为华语电影的奖项,对于内地新晋小众文艺片的重视。而去年的《血观音》,则代表了台湾电影现下的工业力量。

《血观音》(2017)

在张艾嘉真正有生杀大权的第48届金马奖,最佳导演、男主角、女主角都给了《桃姐》的情况下,把最佳影片留给了《赛德克·巴莱》。这也是一种智慧的权衡,《桃姐》固然是当年一等一的好电影,《赛德克·巴莱》对于台湾电影工业,乃至华语电影工业都更有启示作用。

《赛德克·巴莱》(2011)

中国电影产业的力量

既然说到了电影工业,我们就不得不注意到,今年新增的这一批评委里,在明星、导演以外的一些角色,这群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华人评委的群体,像是代表中国电影产业力量的王中军、王中磊、于冬;又或者是覆盖了制片人、音乐、剪辑、美术、服装、化妆等多个电影工业的华人电影工作者。

王中磊(右)

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变化,长久以来,我们都公认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才是最成熟、最完善、最发达的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可以与之相比,而奥斯卡的专业性,很大一部分也都源于它是一个行业内部的奖项,是电影人自己颁给电影人的奖。

各个电影不同分工的工会的人给你投票,是一种双向性的认可,其一,投票的人的在电影工业内的专业性需要得到认可;其二,他们投出来的票也就约等于行业标准的认可。

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之内,纳入了我们上面说到的那些人,意义非同小可,它体现了奥斯卡对中国电影产业的高度重视。

王中军、王中磊的华谊兄弟是国内商业成绩最好的民营电影公司,不仅有「狄仁杰系列」这样的商业巨制,也有《芳华》这样的艺术片,在冲击奥斯卡的影片诸如《茉莉的牌局》这样的电影背后,华谊兄弟其实也是出品方之一,在华谊兄弟今年发布的「H计划」片单里,你也能看到,未来华谊兄弟会参投多部好莱坞大片。

《茉莉的牌局》(2017)

于冬代表的博纳影业也是国内电影产业中的一大力量,它们在合拍片的浪潮中贡献了巨大力量,这些年和香港合拍了两百多部电影,除此之外,博纳影业同样也在世界电影的市场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《火星救援》、《X战警:天启》,还有李安的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背后,都有博纳影业投资。

于冬

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票仓,但对于电影人们而言,票房只不过是电影的一面而已;对于电影的走出去来说,这个「走出去」,也应该有着多个层面。

一层,是电影创作者们的走出去,它包括演员、导演等相对上层的电影分工部分。

另一层,则是电影产业的走出去,万达收购传奇影业和AMC,华谊兄弟、博纳影业参投好莱坞电影,都是华语电影产业走出去的象征。

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

而此次奥斯卡首次在自己的评委席中加入王中军、王中磊、于冬这样的电影企业家,无疑也就是在表明,华语电影产业,正在受到西方世界的高度重视。

不过,这样的重视,要直接转化到奥斯卡最后的投票结果呈现上来,现阶段肯定还是不现实的。

在电影人在小型评委会制度中充任评委(尤其是担当主席一职)时,他们的个人品味就很能在最终的决定里呈现出来。一方面是他们所占的比重,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可以选择的电影,有一个命题的先决性。他们在好莱坞选择好莱坞游戏规则里的电影,可能代表他们个人趣味的电影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。

奥斯卡是在改变,但改变不是为了更多国家电影希望,而是它的文化霸权主义的一部分。你以为他们的评委里有我们的人,那肯定选出来的电影是我们喜欢的。

然而,并不是。

有用 (44)

评论加载中...